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原所長楊雄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開學綜合征”其實并不是醫(yī)學診斷的病癥名稱,而是指假期結束、開學之始,中小學生所表現出的一種明顯不適應新學期學習生活的非器質性的異常表現。比如,有的孩子可能會拒絕上學,就算去上學了也會出現遲到早退、坐不住、發(fā)脾氣、頂撞老師等行為,甚至出現失眠、沒精神、頭暈、惡心、腹痛、記憶力或理解力下降、厭學、焦慮、情緒不穩(wěn)定等情況。
這是由于暑假期間,盡管有家長監(jiān)督學習和完成作業(yè),有的學校還布置了網課,但畢竟處于“放羊”狀態(tài),孩子們的學習生活節(jié)奏較平時松散,飲食、作息、生物鐘紊亂,臨近開學很難立即調整回“上學狀態(tài)”,因此會引發(fā)一系列身體和心理不適。
不過,家長不必過于緊張焦慮,“開學綜合征”一般只會持續(xù)一段時間,經老師、家長的積極引導和孩子的自主調節(jié)后,多數不適表現會逐漸消失,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但如果癥狀較重或持續(xù)存在,則會導致孩子無法堅持完成學業(yè),或發(fā)展為軀體障礙、適應障礙、焦慮障礙等。當癥狀較重,自我調節(jié)也沒有效果或持續(xù)時間較長,超過兩周還是沒有好轉跡象時,應尋求專業(yè)醫(yī)生的幫助。
楊雄表示,要想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開學季,家長們和學??梢宰龊靡韵聨c。
逐步調整作息。假期期間,孩子多是晚睡晚起,開學前要循序漸進調整作息。比如,每天提前1小時睡覺,而不是從晚上十一二點立刻改為9點,幫助孩子把作息等生活節(jié)奏調整到上學模式。
提前一周適應過渡。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與其強行割斷其玩樂模式,不如逐步引導減弱,直至100%投入學習狀態(tài)。研究表明,做手工有助于平靜內心,可以趁剛開學書本下發(fā)之際,讓孩子包包書皮、整理書包文具盒,或者拼樂高、畫畫等,用“非學習類”益智動作代替純娛樂化動作(打游戲、看動畫片等)。在開學前一周的時間就開始逐步收心,模擬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學習狀態(tài)。此外,盡量不要干擾孩子的社交時間,讓孩子與同學伙伴充分交流溝通,以渡過這段相對“艱難”的時期。
一起制定新學期計劃。家長可與孩子共同擬訂新學期計劃,在商討中完成從假期到開學的“頻道轉換”,把孩子新學期要讀哪些書、要重點提高哪些學科、家長怎樣配合等內容納入學習計劃,以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消除假期后的失落感。與此同時,家長也可以制定計劃,比如本學期和孩子同看幾本書,一起學習一項新技能,讓孩子覺得“我并不孤單”。
提供心理支持。家長要與孩子一同進入學習狀態(tài),多鼓勵多溝通,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比如開學了學校有很多可以一起玩耍的同學,讓其對學校有所憧憬。此外,要與孩子真誠地溝通,彼此尊重,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和孩子平等地交流心得和體會。
學校不必急于“審判”。有些學校會在開學伊始進行“摸底測驗”,但這對于一些心理適應性較差的學生來說,可能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因此,不妨調整一下“摸底”形式,比如開設心理健康大講堂、開一場運動會或班會等,讓孩子找到在學校的樂趣,以便慢慢找回狀態(tài)。
]]>面對“開學綜合癥”,家長可以做些什么?陳瑞婕準備了幾個錦囊妙計,幫助孩子應對開學焦慮。
理性認知
管理焦慮的第一步是理解焦慮。陳瑞婕指出,當孩子從適應已久的網課和居家生活切換到新的環(huán)境和學習狀態(tài)時,身心都會自然產生警覺反應,感受到焦慮不安亦或緊張煩躁,就是我們常說的應激反應,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狀態(tài)。很多學生都在開學前存在這樣的狀況,無需否認或逃避,家長更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厭學”標簽,需要大家一起探索并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家長也需要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避免過度的擔心焦慮,和孩子相互影響。
另一方面,適度的緊張和焦慮更能促進大家調整狀態(tài)的步伐,讓孩子更有動力專注于調整居家放假模式為上學模式。
悅納情緒
鼓勵孩子主動和同學朋友或家人聊聊心里話,傾訴一下內心的感受,講一講對于開學有哪些擔心和不安。孩子們也可以聽一聽好朋友或家長是不是也有相類似的體驗,得到支持和理解,知道自己并不是孤獨的。
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到朋友們都嘗試過哪些方法,是不是有可以借鑒的好辦法,既讓情緒得以宣泄,又可以尋找到一些有用的經驗方法,讓壓力排解,為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在溝通的過程中,家長切記不要開口講大道理,抱以邀請和支持的態(tài)度詢問孩子的感受,在孩子表述時不打斷、不評價,讓負面情緒被看到、被理解、被接納。也可以邀請孩子一起討論家長可以做出哪些改變、提供哪些幫助,齊心攻克開學難題。
創(chuàng)造“快樂錦囊”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應對壓力的方式,既往的開學經歷中藏著寶貴的成功經驗,可以和孩子一起回想討論之前是怎樣應對開學焦慮的,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和使用,變成孩子的“獨家秘籍”,鼓勵勇敢嘗試。也可以討論創(chuàng)造孩子的“快樂錦囊”,一起整理回憶輕松快樂的時刻,有美食音樂、有貓貓狗狗、也有想象中讓自己安心的秘密基地,這些快樂回憶都可以成為“快樂錦囊”,讓孩子知道總有方法撫慰自己,陪伴自己應對那些困難的時刻,增加應對情緒的掌控感。
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已經成功處理了很多次的開學焦慮,相信孩子的能力,也幫助孩子看到自己的力量。
列出計劃 明確目標
應對焦慮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設定明確目標,并清晰地計劃和了解如何實現這些目標。家長需要和孩子一起討論孩子對于開學焦慮的內心想法,將擔心具體化,并試著列出目標計劃以應對這些擔心,也可以將目標計劃分解為長期目標和階段目標,增加方向感和掌控感,鼓勵孩子行動起來。以下是幾個常見的行動方案。
調整作息:回歸學校生活的第一步就是調整作息,同步學校的生物鐘??梢圆捎脻u進式的方案,每天都做到比前一天早一點入睡,早一點起床,并盡量避免午休時間過長。要和孩子一起協(xié)商討論調整作息的進度,并說明家長可以提供哪些幫助,在孩子認可的情況下一起畫出計劃表,強調孩子自身的動力,逐漸做到固定作息時間。
為孩子創(chuàng)造社交機會:疫情原因,長期的隔離居家,很多孩子可能很少和同齡人長時間接觸,學校的人際關系可能會讓孩子感到陌生和不安,家長可以適當創(chuàng)造機會,增加孩子和同齡人社交溝通的機會,例如帶孩子們一起參觀展覽或活動或參加喜歡的運動隊,幫助孩子找回同伴交往的樂趣,減少對學校社交的不安。
開學儀式感:用儀式感開啟新學期,可以陪伴孩子挑選喜歡的文具,一起準備給新書包書皮,共同完成手工課程表等,用嶄新和滿意的文具,讓孩子帶著期待開始新學習,也用這樣的儀式感讓孩子意識到新的學期即將開始,發(fā)揮孩子自主性,為開學做好準備。
溫馨提示
家長需要和孩子一起探究“開學綜合癥”的真正原因,在充分傾聽理解和接納的基礎上,表達對孩子真誠的關心和愛護,同時與學校老師積極聯系,家校合作共同幫助孩子平穩(wěn)渡過開學難關。如果上述方法依舊難以奏效,則需要尋求專業(yè)心理醫(yī)師的幫助。
]]>